前幾天,我女兒拿了張她小時候的照片跑來問我可不可愛,我充滿真誠的回答:「很可愛啊!」
她小時候頭大臉圓,是真的可愛。
接著,她慢慢癟嘴帶著哭腔回:「你覺得我現在不可愛!」
雖然不知道她演哪齣戲,但我耐著性子回:「我沒有說你現在不可愛,你小時候可愛,現在也可愛啊!我現在不是也常常看著你說好可愛嗎?」
她突然暴怒:「你不能覺得我小時候可愛,你要覺得我現在比較可愛!」
如此戲劇化的演技,殺得我措手不及,但我不想為了安撫她就隨口說說,於是道:「沒有什麼好比較的,那都是你啊,每個時期有不同的可愛,而且不論可不可愛,我都愛你。」
情緒來的時候,她什麼也聽不進去,一直無限重覆吼叫:「你一定要說我現在最、可、愛!」
偏偏媽媽我覺得機會教育很重要,也不想否認任何過去,只能說:「你無法決定我的感覺,我的感覺就是覺得每個時期都很可愛,無從比較。就像我也不能逼你一定要喜歡什麼啊!」(我得承認,我的道行尚淺,已經被她的哭叫和逼迫弄得心裡也漸漸燃起火花,語氣稱不上溫柔了)
眼看媽媽不妥協,她就把這齣戲演得更大,非常委屈的躲在餐桌底下哭給我聽。
這齣戲她大概演了近半小時,最後情緒結束了又開開心心來找我聊別的。
#情緒權威的顯示者情緒化真的是日常
#媽媽我已經被激怒且無奈的很習慣了
看著女兒上演的這齣戲碼,我突然明白了我們腦袋所帶來的執著真的是從很小就開始了。
我們這輩子好像無意識中常常在跟自己比較,在瑜珈和冥想的練習中也常常會出現這種狀況。
近期在冥想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很有趣的狀態,就是不知不覺中陷入「追求」的陷阱,追求過去某個時刻的自己。
當還是瑜珈或冥想新手的時候,對一切都尚為陌生,就只能依照指示去執行,在懵懂中試圖抓到自己的步調,能進行下去已然滿足了。
一段時間漸漸熟悉後,便會開始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自以為弄懂了是怎麼一回事,甚至會有一些自己覺得很棒很美好的體驗。
接下來,就會進入某種撞牆期,因為在持續的練習中會慢慢發現,保持平常心是最難的。
瑜珈每次練習時,都在感受自己當天的身體狀態,有時候動作順暢穩定,有些動作不需太費力便能達成,但有時候之前能伸展拉開的部份卻無比痠痛難耐,甚至連呼吸都無法穩定,而這種時候,追求之心特別容易跑出來,好似要一次比一次進步才是有效的練習。
當比較心一顯現,就會本末倒置遺忘了瑜珈的所有的姿勢都是為了協助我們,而非我們用力地去配合瑜珈姿勢。
冥想更有趣的地方便是,每天到達的狀態是無法預期的,有時候幾十分鐘的冥想過程腦中大部分都是雜亂的思緒飛走,但有時候又能輕易進入全然的交託放鬆,也曾感受過身心分離的美好時刻。
於是,每一次坐下來就不自覺得想要追求過去體驗到的狀態,但越想達到時反而越難做到,因為每一次的經驗都只存在於當下,無法複製。
然而,這就成為了一種比較,在無形之中我與過去某一刻的自己比較,判定若是沒有達到曾經體驗過的那種狀態即代表此次的靜心狀況不好。
如此一來,我把自己困在了過去,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存在,當我一直想方設法回到以為的「好的狀態」時,我就用了過去的標準認定自己,也當然沒有更多更好的機會了。
某一天我看見了這樣的自己,便重新告訴自己:「每一次都會是當下最好的狀態,也都是我當下需要經歷的感受與學習,只需要接受即可。」
我接受了動來動去的自己,我接受了被各種思緒帶走的自己,我接受了不小心睡著的自己,我也接受了三不五時又想到達某種體驗的自己。
過去沒有比較好,未來也不會更好,只要願意接納,當下就會是最好的自己。
🌟每天我對自己的覺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練習而來,也曾經經歷各種課程得到他人的協助,因此如果你很想覺察現狀,找出阻礙你前行的潛意識信念,歡迎找我做一對一的牌卡諮詢,服務內容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362029707846103/posts/389501495098924/?d=n